IODP 386航次岸上初步研究工作圆满完成

  • IODP 386航次岸上初步研究工作圆满完成已关闭评论
  • A+
所属分类:新闻报道

2月14日3月14日,IODP 386航次(日本海沟古地震)全体科学家圆满完成岸上初步研究工作。岸上工作原计划由参与航次的全体科学家在日本“地球号”(Chikyu)钻探船上完成,但受全球新冠疫情影响,各国科学家无法进入日本,岸上工作采取线下、线上结合的方式完成,线下由日本科学家在“地球号”钻探船完成,其他国家科学家则以线上方式参与讨论(图1)。中国IODP派出两位科学家参加了该航次:中国海洋大学王永红教授(古地磁学)和上海海洋大学罗敏副教授(无机地球化学)。此外,中国海洋大学包锐教授(有机地球化学)代表欧洲大洋钻探研究联盟(ECORD参加了航次。

IODP 386航次岸上初步研究工作圆满完成

图1. 全体科学家参加远程视频讨论会

IODP 386 航次由ECORD组织实施,航次基于 IODP 866 号建议书,通过在7000-8000 米水深的日本海沟使用大型重力活塞取样器获取沉积物岩芯旨在建立长时间尺度、可靠的地震沉积记录。海上取样工作由日本 JAMSTEC 旗下的“Kaimei 号”调查船于20214-5月期间完成:共对日本海沟从北到南的15个站位开展沉积物采集(图2),每个站位获得2-3根约40米长的大型重力活塞柱样。在近一个月的岸上初步研究阶段,全体科学家对长约800米的岩芯进行了岩性描述、物性参数、微体古生物学、地球化学、古地磁和微生物等方面的初步研究,并撰写完成了航次报告。

IODP 386航次岸上初步研究工作圆满完成

图2. IODP 386航次站位分布

初步研究结果显示:岩芯中发育大量可能与古地震有关的事件沉积(event-deposits),地震引起的边坡失稳、块体滑移以及浊流沉积等过程快速将沉积物埋藏到日本海沟轴部,可作为地震发生的良好记录。同时,这些事件沉积将大量有机碳埋藏到海沟中,触发活跃的碳氮等元素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孔隙水的初步研究结果表明,各站位的甲烷硫酸盐转换带(SulfateMethane Transition Zone,SMTZ)深度均较浅,甚至比陆坡沉积物中的SMTZ深度还浅,直接说明日本海沟沉积物中发生强烈的有机质降解和甲烷厌氧氧化作用。

IODP 386航次从2019年开始召集上船科学家,期间由于全球新冠疫情影响,航次一波三折、时间多次延迟,今日终于圆满完成海上和岸上工作。感谢参与航次的全体科学家锲而不舍和坚持奋斗!据悉,航次计划于11-12月在日本“地球号”钻探船上进行航次后研究样品采集工作,届时,参与航次的科学家可通过这些样品开展更多航次相关研究工作。预祝IODP 386航次后续取得重要进展,也期待更多中国科学家参与IODP航次!

 

撰稿:罗    敏

编辑:李阳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