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
大公网12月4日讯(记者 倪梦璟)4日,大洋钻探50年报告会暨专着首发仪式在上海科学会堂举行。中国科学院院士、同济大学教授汪品先在会上透露,中国正在争取成为国际大洋钻探的第4个平台提供者,并将自主组织航次,这标志着中国已经跻身海洋研究前列。汪品先同时透露,中国科学家正在争取于2020年举办国际大会,与国际科学家一道研讨制定新十年大洋钻探科学计划。
中国科学院院士、同济大学教授汪品先(倪梦璟 摄)
大洋钻探是迄今为止深海研究领域乃至整个地球科学研究历史上,规模最大、历时最久的国际合作项目。从1968年美国船只在墨西哥湾进行深海钻探开始,50年来大洋钻探的规模和水平节节攀升,到现在为止,在全球各大洋已钻井3700余口,取芯40多万米,开辟了探索地球深部的有效途径,推动了地球科学的革命性进步。
1998年,经国务院批准我国正式加入国际大洋钻探计划。二十年来,中国通过参加这个计划,取得了一系列重大科学成果,特别要指出的是,在南海深海探索上,中国科学家所取得的成果尤为国内外同行所瞩目。
“最近我们在南海补打深井,这口井前两次钻探都由于技术原因没有成功,此次顺利获取南海形成时的洋壳玄武岩。”汪品先介绍,该井水深3800米,向海底以下钻进1700米,深度达到世界前列。钻探获得的岩芯为研究南海的成因和古环境变化等提供宝贵材料。
不仅如此,虽然中国大洋钻探研究比国际晚30年,但近年来中国表现活跃,四次南海大洋钻探后,中国拿到了南海科学研究的主动权同时,还将进一步在国际上掌握话语权。记者获悉,中国IODP专家咨询委员会正在积极推动建造世界第三代大洋钻探船。新一代的船将在钻探技术上有重大突破,从载体到材料有全面的创新,以期满足向地球深部进军的目标,同时将吸收美、日两艘船的经验,集中世界各国的最新技术,通过科学技术互结合、国际国内紧密合作的认真研讨,形成国际层面的先进方案。
“要避免一种误会,造了船就能引领。”中科院院士、同济大学汪品先教授强调,国际科学合作不能单靠“有钱”、“有船”。想要进入国际合作的引领地位,必须在科学技术和运作能力上达到国际水平,我国亟待在科学和管理层面快速提高。
另据介绍,此次活动由上海市科学技术协会、同济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上海社会科学院等共同举办,上海市地球物理学会、上海市船舶与海洋工程学会、上海市地理学会、上海市地质学会、上海市海洋湖沼学会、上海市科普作家协会等协办。
原文链接:http://www.takungpao.com.hk/mainland/text/2018/1204/215291.html?from=singlemessage&isappinstalled=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