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
IODP 403航次“船-岸连线”科普直播,近日在上海市杨浦区图书馆、西安市西北大学博物馆以线上线下联合的形式成功举行!活动由国际大洋发现计划中国办公室、同济大学海洋地质国家重点实验室主办,新华网科普事业部、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中国近现代新闻出版博物馆与陕西省古生物学会等多家单位共同参与策划。据统计,两场“船-岸连线”科普直播活动现场参与和在线观看累计超过152万人次。
7月7日在上海市杨浦区图书馆里举办的“探秘全球气候变化的‘开关’”科普连线为现场逾200位学生、家长和科学爱好者以及观看网络直播的千余名观众解开了影响气候变化的答案。
同济大学地球与海洋科学学院副教授肖文申作为现场的特邀主持也与观众分享了国际大洋发现计划的发展,并且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解释了北极冰盖与海洋的相互作用演化历史及其与全球气候的关联,帮助同学们更好地理解本航次的研究目标。
自然资源部第一海洋研究所研究员刘焱光、南方科技大学研究副教授仲义在连线中向观众展示了钻塔、取芯钻头等设备,详细讲解了如何从海底取出岩芯,如何对岩芯进行实验分析,以及如何通过分析结果得到岩芯的“年龄”、物理特征、化学成分等信息,并借由这些信息解读地球的气候演化、深部生物圈、动力学过程等。他们还与观众分享了在船上与不同国家、不同学科领域的科学家共同工作和生活的经历和体会。他们的讲解让观众了解了海洋与地球科学的基本研究思路和手段。
现场的大朋友们和小朋友们都表现出了对大洋科考的浓厚兴趣,提出了“研究北极冰盖有什么经济价值”“钻探船上有深潜器吗”“气候变化会导致人类灭绝吗”等诸多问题,船上的两位科学家也耐心解答了观众们的问题。
7月20日在西北大学博物馆(太白校区)举办,新华网同步进行直播的第二场主题为“地球的年轮·气候的密码”科普连线,在线观看超过152万人次。
刘焱光研究员和仲义副教授介绍了本航次科研任务的具体工作情况,并走上钻井平台,现场讲解钻探工作机制及方法,并带领观众“走进”地化实验室和古地磁实验室,展示了包括沉积物游离气体分析设备、水化学分析设备、有机碳氮分析等一系列高精尖设备和实验流程,以及科考船上的生活区域和业余生活。
在互动问答时间,两位科学家对格陵兰冰盖的厚度、形成以及消融对生活会产生什么危害?如何与不同国家的科学家一起生活工作?如何确定几百万年沉积物年龄?在海上印象深刻的故事等问题进行详尽解答。现场观众也获得了由主办方提供的大洋钻探科普图书和精美的文创纪念品。
“通过这次连线活动,我了解到了国际大洋发现计划,看到了科学家是怎么工作的,对海洋和气候有了更多的认识。我们也要一起努力,保护地球从小事做起!”参加了国际大洋发现计划“船—岸连线”直播活动后,现场的小观众如是说。
值得一提的是,IODP 403航次是由“决心”号执行的现行IODP阶段最后一个航次,2024年后,IODP将进入新的发展阶段,我国自主设计建造的大洋钻探船“梦想”号已于2023年年底顺利完成首次试航,在国际大洋发现计划接下来的发展路径当中,我国的角色将从“参与者”转变为“主导者”,在国际大洋钻探中发挥更重要的作用。
自2014年以来,中国大洋发现计划就通过“船-岸连线”直播的形式,向社会公众,特别是中小学生介绍海洋科学考察活动,取得了突出的科普效果。“船—岸”科普直播连线活动将科学知识从教科书中脱胎而出,通过与船上科学家进行“面对面”互动,让民众了解地球科学的前沿研究,以及他们在船上生活和工作。
目前,我们已经同全国各地多所大中小学校、博物馆和科研院所等开展了30余场直播连线,涉及全国10多个城市,总参与人数逾千万人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