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
日前,由IODP欧洲“特定任务平台”执行的IODP 357航次(亚特兰蒂斯微生物)已顺利结束海上钻探部分的工作。该航次于2015年10月26日从英国南安普顿起航, 2015年12月2日完成预定钻探任务,开始返航。首席科学家为瑞士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 Gretchen Früh-Green和美国比奇洛海洋科学实验室 Beth Orcutt。航次基于IODP 758号建议书,计划在大西洋中脊亚特兰蒂斯地(30°N)海域实施钻探,研究超镁铁质和镁铁质海底基岩中的微生物活动;评估岩石圈中随岩石类型变化的生命和非生命过程;研究蛇纹岩化在活动热液系统和维持微生物群落中的作用等。
该航次使用英国南安普顿大学所属的James Cook号考察船,搭载德国不莱梅大学的海底钻探系统(Mebo)和英国地质调查局的海底岩石钻探系统(Seafloor Rockdrill 2)实施钻探,在1个月的钻探时间里,共钻井17口,总进尺104.8米,取芯57.1米,由于钻探的都是海底基岩,因此钻井进尺较浅,取芯率也不高,不过已经完成了航次的预期目标。该航次分为海上部分和岸上部分,由于科考船容量有限,只有部分科学家团队成员可以参加海上钻探工作,海上钻探结束后,所有岩芯样品将运往位于德国不莱梅大学的IODP岩芯库,该航次科学家团队所有成员将于2016年1月20号齐聚不莱梅大学开展岸上初步研究和采样工作。中国 IODP选派的中科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刘海泉博士将参加该航次的岸上研究工作。
与此同时,由IODP美国“决心号”实施的 IODP 359航次(马尔代夫季风)也顺利结束。IODP 359航次于2015年10 月5日从澳大利亚达尔文港起航,11月30日在斯里兰卡科伦坡港靠岸。该航次船上科学家团队共30人,分别来自美国、德国、英国、法国、意大利、荷兰、葡萄牙、以色列、日本、中国、韩国、印度、澳大利亚、巴西等14个国家。首席科学家为德国汉堡大学Christian Betzler教授和美国迈阿密大学Gregor Eberli教授,中国IODP选派国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姚政权副研究员和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苏翔博士参加了航次。
航次基于IODP 820号建议书,在印度洋海域实施钻探,研究新第三纪以来印度洋古环境变化及海平面和洋流变化驱动的碳酸盐沉积模式。为期2个月的航次共钻探8个站位,取芯总长3097米,获得了晚渐新世以来(约25 Ma)的珊瑚礁碳酸岩台地演化及沉积记录,为研究海平面和洋流变化驱动的碳酸岩沉积模式增添可靠依据,也为探索印度洋季风起源及古海洋环境演变提供了丰富的资料。
IODP 359航次站位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