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科技报:62天的特殊“海上学期”

  • 上海科技报:62天的特殊“海上学期”已关闭评论
  • A+
所属分类:媒体聚焦
摘要

——“国际大洋发现计划”349航次科研以外的生活
来源:上海科技报 发表时间:04/04/2014

——“国际大洋发现计划”349航次科研以外的生活
来源:上海科技报 发表时间:04/04/2014

       一艘蜚声国际的大洋钻探船“决心号”,一支122人组成的国际团队,在一望无际的南海上追逐着科学的梦想。而在紧张的科研工作之外,他们的生活同样很精彩。
学习“大兵团作业”指挥
       “国际大洋发现计划”349航次科研成员由三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是科学家团队,共32人,分别来自世界11个国家和地区,这个团队由两位首席科学家——同济大学李春峰教授和同济大学讲座教授、美国伍兹霍尔海洋研究所研究员林间共同领导;第二部分为技术团队,26人,多数来自美国得克萨斯农工大学;第三部分是专业化的钻探团队,他们是钻探的实施者,包括船长、大副、轮机长、钻井平台负责人、测井专家兼爆破员等共50人。
       除了科研工作外,林间认为,这次航行最大的收获是亲身学习了“大兵团”科学作业方法。为了便于沟通,3个部门的领导办公室都设置在船桥层。两位首席科学家决定每天的科学计划,技术团队将科学要求变为可实施的钻探方案,接着钻探团队进行钻探实施。岩芯上船后,技术团队负责分断、切片,然后交给科学家团队取样、测量、分析。
       “良好的沟通是成功的关键,一旦沟通不畅,就会遇到麻烦。”林间说,这是他在这次航行中带领“大兵团作战”最大的感受,这62天的“海上学期”中,为了沟通顺利,他一直在学习钻探技术。
令人感动的“婚纱摄影师”
       由于执行的科研任务异常艰巨,“决心号”执行严格的三不制度:不能游泳、不能钓鱼、不能喝酒。因为这些行为稍有不慎都可能酿成大祸。在紧张的工作氛围中,让同济大学7名科学家最难忘的是一名叫比尔的美国技术人员,他过去曾经开过婚纱摄影公司,亲自拍摄婚纱照,因为迷上了科学,自己开始设计显微镜。这次他设计的显微镜被用来观察岩芯切片,并进行最后的摄像。赵西西教授说,比尔乐观开朗向上的性格给了他很深的印象,在比尔的宿舍门口贴满了“正能量”的单词卡片,而他设计的显微镜不仅分辨率高,而且可以三维翻转,性能超群。
       让船上科学家接受“心灵教育”的不止是婚纱摄影师比尔。林间说,有一名优秀的岩芯切片技术人员自上世纪70年代起就开始从事这项工作,他完成的岩芯切片又薄又好,但是他从不愿意被人拍照,默默无闻地坚持了40多年,这次在船上又与他相遇,同样的敬业,同样的低调。临航次任务结束前,技术团队中的一位女技术人员得到了一个不幸消息,未婚夫突然离世,但是冷静的她仍然继续高效率地工作,让全船人员为之动容。
一路科普“音未绝”
       与过去的科学活动不同,这次科学钻探工作中弥散着科普的芳香。62天中一共与11个国家和地区连线,开展了59次科学普及活动,参与者有耄耋老人,也有幼儿园的孩子们。在从事科研的同时,学习如何达到良好的科普效果也是科学家们的一项“作业”。
       在同济科学家们的描述中,有两段面向孩子的科普宣传语言让人印象特别深刻:
       “600年前,郑和就曾带着船队,在司南(古代的指南针)的帮助下多次到达和穿过南海,去‘西洋’印度洋。然而,我们却一直不知道南海——我们的“母亲海”到底是多大年龄?直到上个世纪中叶,科学家发现,洋盆中有可以定年的磁条带,像树轮一样,随着新洋壳的生成,不断向两侧生长,根据磁条带,我们可以推测洋盆的年龄。”
       “南海妈妈到底几岁?——让我们亲自去测测吧,只要取出海底最老和最年轻的石头,年龄就能定得更准确了。于是,科学家们带着各种仪器,开往南海,准备在最老和最年轻的地方打钻,给南海妈妈确定年龄,钻探的管子要通过4000多米的海水,打穿沉积层,才能取到坚硬的石头——玄武岩。”
本报记者  吴苡婷
http://www.duob.cn/pdfview/default.aspx?nDate=140404&nPage=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