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
为了让更多青年科学家和学生了解大洋钻探、参与大洋钻探,中国IODP办公室自2021年开始举办大洋钻探巡回学术讲座。6月9日,首场讲座于西北大学开讲,本次讲座邀请了自然资源部第二海洋研究所丁巍伟研究员和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张国良研究员,介绍大洋钻探领域的最新进展。讲座由西北大学地质学系陈立辉教授主持,西北大学百余名师生参加了此次讲座。
中国IODP办公室主任拓守廷首先作了题为“国际大洋钻探回顾与展望”的报告。拓守廷从科学运行和管理角度回顾了国际大洋钻探的发展历程,运行现状和未来发展方向。大洋钻探已成功运行50余年,面向未来,国际学术界已经提出2050年大洋钻探科学框架,描绘了未来30年大洋钻探的美好前景。中国自1998年参与大洋钻探以来取得了长足进步,当前正在积极推动进入国际大洋钻探领导层,自主组织IODP航次,建设和运行国际岩芯实验室。未来需要更多青年科学家和学生积极参与大洋钻探相关研究,撰写建议书并努力实现更多中国科学家领导的航次,提升中国在深海科技领域的国际竞争力。
丁巍伟研究员作题为“IODP在板块构造与地球动力学领域重大进展”的报告。IODP近5年来在板块构造与地球动力学等领域取得了一系列重大进展,对地球动力学的一些经典问题进行了证实或证伪,极大地完善和丰富了板块构造学的一些理论。丁巍伟以板块构造和地球动力学最经典的问题为例,分别向大家介绍了IODP在验证海底扩张和板块构造理论,尝试钻穿莫霍面,探索板块的初始俯冲机制以及研究全球最大地震—海啸事件与俯冲物质关系等方面取得的重要进展,并详细介绍了我国科学家领导的南海大洋钻探航次在研究南海扩张方面取得的突出成就。报告最后,丁巍伟以自己参加IODP 368航次的亲身经历向大家生动展示了“决心号”船上布局和取芯流程,及科学家在船上的衣食住行等趣事。
张国良研究员作题为“大洋钻探与海洋岩石圈成因及地幔组成演化”的报告。张国良介绍了大洋钻探在岩石圈演化方面的重要意义,历史成就和未来目标,并以自己参加过的两个IODP航次为例向大家分享了相关研究成果。张国良是国内最早以博士生身份成功申请参加IODP航次的科学家。他首次参加的IODP 329航次主题为“南太平洋环流区深部生命”,他从洋壳蚀变过程这一岩石学问题入手,查明了南太平洋环流区薄层沉积物下洋壳蚀变的持续时间,成为这个以“深部生命”为主题的航次中最早出成果的上船科学家。最后,张国良向大家介绍了他参加IODP 349航次的部分工作。他表示,一直以来中国南海被认为是大陆岩石圈裂解形成的扩张性海盆,获得南海扩张期玄武岩,能够为揭示东亚大陆下部地幔组成打开一扇“窗户”。南海IODP 349航次钻探为他提供了南海扩张期独特的洋壳样本,促使他在研究东亚大陆下地幔组成方面取得重要发现。
现场师生对讲座内容表示出极大兴趣,互动环节气氛极为热烈。地质学系硕士研究生杜一凡对IODP充满了向往,咨询学生能否申请上船,表示非常希望能参加IODP航次。地质学系硕士研究生赵健对 “莫霍钻”计划十分期待,询问未来如果打穿“莫霍面”可能的新发现。其他师生分别就参加IODP航次的研究方向,航次申请,以及全国海洋优势单位和专业特色等方面展开交流,期待了解更多海洋相关学校和专业资讯。本次讲座吸引了西北大学地质学系师生的广泛关注,促使海洋领域以外的更多青年学生和科学家了解大洋钻探。
据悉,大洋钻探巡回学术讲座第二站将于6月22日在北京大学开讲。
撰稿:李阳阳
编辑:张 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