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
——20年来取得突出成绩,中国科学家正在谋划成为大洋钻探重要领导力量
今年恰逢国际大洋钻探50周年,中国参加大洋钻探20周年,为了系统总结和回顾我国参加大洋钻探二十年来的成绩和经验,谋划下一步的发展,由中国大洋发现计划专家咨询委员会主办的中国大洋钻探二十年学术研讨会于11月8-9日在京召开,科技部、自然资源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等主管部门领导和来自于教育部、科学院等全国各系统120余位参与大洋钻探研究的专家学者与会。
研讨会现场
大洋钻探是迄今海洋科技乃至整个地球科学领域,规模最大、历时最久、成就最显著的国际大科学计划,目前有美国、日本、欧洲15国和加拿大、中国、印度、巴西、澳大利亚和新西兰等23个国家参与,年度预算达1.5亿美元。大洋钻探至今已成功运行50年,对人类认识海洋,理解地球演化规律起到巨大推动作用。我国分别于1998年和2003年以“参与成员国”身份加入大洋钻探计划(年付会费50万美元)和综合大洋钻探计划(2003~2013,年付会费100万美元)。2013年10月,习总书记亲自批示,我国进一步加大对大洋钻探的投入,以年付300万美元会费加入国际大洋发现计划(IODP, 2013~2023)。1998年以来,我国参加大洋钻探的工作一直由科技部牵头,协调相关部委共同领导,同时成立了中国IODP工作协调小组、中国IODP专家咨询委员会、中国IODP办公室等组织管理机构。二十年来,我国参加大洋钻探的各项工作取得了突出成绩,开创了我国深海研究的新局面。
在8日上午的开幕式上,中国IODP专家咨询委员会主任,中国科学院副院长丁仲礼院士代表专家委员会讲话,丁仲礼指出:二十年来,我国通过参加大洋钻探计划,取得了一系列重大科学成果,特别要指出的是,在南海深海探索上,我国科学家所取得的成果尤为被国内外同行所瞩目。南海大洋钻探的成功,依靠的是国家的重视,依靠的是各部委的大力支持,依靠的是国内各部门的通力合作。丁仲礼同时表示,当前,强化我国对国际大洋钻探的投入、提高在国际合作中的地位,是我们建设海洋强国、加速发展深海科技的有效途径。按照我国大洋钻探专家咨询委员会提出的战略部署,今年开始的目标就是争取我国成为继美、日和欧洲之后,国际大洋钻探的第四个领导成员。为此,我们正积极准备在南海南部的巽他陆架,由我国出船执行大洋钻探航次,为国际大洋钻探建造第四个岩芯库;同时准备由我国发起主办国际大会,为2023年后大洋钻探科学计划的制定进行科学准备。
中国IODP专家咨询委员会主任丁仲礼院士主持研讨会并讲话
据中国IODP专家咨询委员会副主任,同济大学翦知湣教授介绍,中国是第一个加入大洋钻探的发展中国家,但是随着经济力量的增强和海洋科学的发展,目前已经成为最有活力的国家之一。从1998年缴纳1/6成员费起步,到2013年成为每年缴纳300万美元的全额成员,加上近年来提供了三次大洋钻探航次的配套经费,使得中国在大洋钻探中的贡献和国际地位大幅度上升。2014-2017的四年里,我国有84位科学家上船参加航次工作,占 “决心号”上船科学家总数的15%,这个规模仅次于美国。我们以南海为重点,参加大洋钻探计划,20年来实现了四个航次总共钻探17个站位,其中11处水深超过3000米,取回岩芯近万米,其中6处钻进了岩浆岩基底。这四个南海航次,都是在中国科学家的建议和主持下实施的,通过钻探取得了南海形成演化历史的新认识,对于套用大西洋模式建立起来的流行观点提出了竞争性新模式,从而使南海成为全球研究程度最高的边缘海盆地。因此,我们可以自豪地说,通过短短的二十年时间,我国已在国际深海大洋研究上迈出了坚实的步伐。
科技部社发司吴远彬司长在会上表示,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要“坚持陆海统筹,加快建设海洋强国”,习总书记也做出重要指示:“向地球深部进军是我们必须解决的战略科技问题”。大洋钻探是地球科学领域最大的国际合作计划,同时也是向地球深部探索的重要手段,是国际深海科技的必争之地,我国应争取成为其领导力量,这也是我国加快建设海洋强国、向地球深部进军的重大举措,是引领世界深海研究大科学计划的战略决策。科技部下一步将继续汇同相关部委加大对IODP的支持力度,争取尽快进入国际大洋钻探领导层。
科技部社发司吴远彬司长发表讲话
会上,参加大洋钻探一线工作的科学家们共聚一堂,畅谈中国大洋钻探的未来发展大计,提出了面向2023年后中国大洋钻探的重点方向,包括全球季风与热带驱动、西太平洋地质演化与深部生命研究等重要研究领域,目前正在组织研讨提出巽他陆架自主钻探航次、花东海盆钻探等一系列新的科学建议书。
中国IODP专家咨询委员会副主任、同济大学翦知湣教授
据悉,中国IODP专家咨询委员会正在积极推动建造世界第三代大洋钻探船。新一代的船将在钻探技术上有重大突破,从载体到材料有全面的创新,以期满足向地球深部进军的目标,同时将吸收美、日两艘船的经验,集中世界各国的最新技术,通过科学技术互结合、国际国内紧密合作的认真研讨,形成国际层面的先进方案。
“要避免一种误会,造了船就能引领。”中科院院士、同济大学汪品先教授强调,国际科学合作不能单靠“有钱”、“有船”。想要进入国际合作的引领地位,必须在科学技术和运作能力上达到国际水平,我国亟待在科学和管理层面快速提高。
中国科学院院士、同济大学汪品先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