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决心号”上幽静但没有被遗忘的角落

  • “决心号”上幽静但没有被遗忘的角落已关闭评论
  • A+
所属分类:科普教育
摘要

        “决心号”钻探船共有七层,最热闹和最繁忙的当属第六层的“Core Deck”,因为岩芯取上来在“猫步走廊(Catwalk)”切割后首先进入这一层进行登记和临时存放。这一层也是大部分科学家们工作的地方,包括岩性描述及化石鉴定等。大家忙忙碌碌穿梭在不同的工作间,甚是有会战指挥部的气氛,而我们会战的总指挥李春峰和林间两位首席科学家也经常在此召集大家开碰头会或传达消息。

        “决心号”钻探船共有七层,最热闹和最繁忙的当属第六层的“Core Deck”,因为岩芯取上来在“猫步走廊(Catwalk)”切割后首先进入这一层进行登记和临时存放。这一层也是大部分科学家们工作的地方,包括岩性描述及化石鉴定等。大家忙忙碌碌穿梭在不同的工作间,甚是有会战指挥部的气氛,而我们会战的总指挥李春峰和林间两位首席科学家也经常在此召集大家开碰头会或传达消息。

        相比之下,我所在的第五层就显得偏僻和幽静。这一层是2009年新启动的地球化学和生物实验室,总共有115 平方米左右。这么大的实验室大部分时间只有我、广州地化所的黄小龙博士(负责元素分析)和化学实验员三人工作,甚是安静。因为知道要在低温室(7~8°C)长时间工作,所以来之前特意到沃尔玛买了一顶东北边防战士帽。没想到它成了我每次和陆上视频连线介绍工作时的道具,效果甚佳。刘传联老师还特意为我照了张戴帽子的头像,我把它打印出来贴在低温室的门上,并在相片上方写上“决心号上的塞北小屋”,每次看到它倒是给自己紧张而又重复的工作(如下所述)带来一份放松和愉快。

“决心号”上幽静但没有被遗忘的角落

作者在地球化学/微生物实验室与同行Rick Colwell教授交流

        尽管349航次的主要目的是了解南海海盆的构造演化和沉积过程,但微生物的采样却受到了优先照顾以保证样品的新鲜度。我和Rick Colwell教授分两班,他是白班(中午12点到午夜12点),我是夜班(午夜12点到中午12点),每到中午或夜里11:45时我们碰头交接。值班时每听到一声“岩芯上来啦(Core’s on Deck)”,我或他就带好取样袋奔上六楼,在与岩芯值班人员商量后,马上取得长度在5~10公分的完整岩芯带到生物实验室进行保存和处理。样品处理也是在低温室充满氮气的厌氧箱内完成,用灭过菌的铲刀剥去可能被污染的外层岩芯,然后把内部岩芯分装到四个50毫升的无菌塑料管内(其中三管马上在-80°C冰柜内保存用来做DNA和膜脂分析,另外一管在4°C冰箱保存用来做微生物培养和鉴定。所有这些工作只能回到陆地实验室才能完成,而在船上的污染分析可以帮助我们确定应该分析哪些样品。

        我还肩负着国内几位合作伙伴的采样工作,因此一个人从深夜忙到中午,对上面六楼发生的事情很难及时了解。幸运的是船上每一个人都非常热心,从来没有忘记在五楼的孤独的我。每次上去和大家一起分样时,总会有人帮助我打印样品标签或采样,他们在采集下一个岩芯时经常下楼来提醒我。

        “决心号”船上每个技术人员的敬业精神和认真负责态度,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微生物采样工作做起来比较苛刻和繁琐,不仅各种采样工具要灭菌,样品也需要无污染环境收集和保存,因此需要各种各样的试剂和材料,配合我工作的两位技术人员总是有求必应、及时的提供我需要的东西,并在最短时间内回答我的问题。另外非常值得一提的是船上的摄影师Bill Crawford,不仅有着多年的摄影经验,而且帮助人做任何事情都充满好奇和激情。通过与他们相处,自己内心不得不叹服“决心号” 多年来在大洋钻探工作中所形成的优良作风。

 

(作者:张传伦,2014年3月24日,于南海“决心号”钻探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