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ikyu+10国际研讨会介绍

  • Chikyu+10国际研讨会介绍已关闭评论
  • A+
所属分类:新闻报道
摘要

        2013年9月30日,“综合大洋钻探计划”(Integrated Ocean Drilling Program, IODP)将正式结束,取而代之的是新十年“国际大洋发现计划”(International Ocean Discovery Program, IODP)。新十年IODP与过去最大的区别在于:现存的三个钻探平台(美国“决心号”、日本“地球号”和欧洲“特定任务平台”)将独立运行,分别寻找财政支持。导致美、日、欧分家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日本的“地球号”自2007年执行IODP航次以来,一直在日本周边海域钻探,从而饱受合作伙伴的批评。新十年大洋钻探开始之际,日本声称“地球号”要到世界各大洋去开展科学钻探。在这样的背景下,日本海洋研究开发机构(JAMSTEC)和IODP-MI于2013年4月21-23日在日本东京联合召开了“Chikyu+10”国际研讨会。会议学术委员会由17位国际科学家组成(其中5位来自日本),学术委员会主席由澳洲塔斯曼尼亚大学Mike Coffin教授担任,同济大学汪品先院士也是学术委员会成员之一。来自22个国家的397位科学家齐聚东京,研讨新十年“地球号”的科学钻探计划,会议共收到“地球号”钻探建议的白皮书130余份。我国共有来自13家单位的22人参加了会议,中国IODP办公室资助了其中10位青年科学家和研究生参加会议。

        2013年9月30日,“综合大洋钻探计划”(Integrated Ocean Drilling Program, IODP)将正式结束,取而代之的是新十年“国际大洋发现计划”(International Ocean Discovery Program, IODP)。新十年IODP与过去最大的区别在于:现存的三个钻探平台(美国“决心号”、日本“地球号”和欧洲“特定任务平台”)将独立运行,分别寻找财政支持。导致美、日、欧分家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日本的“地球号”自2007年执行IODP航次以来,一直在日本周边海域钻探,从而饱受合作伙伴的批评。新十年大洋钻探开始之际,日本声称“地球号”要到世界各大洋去开展科学钻探。在这样的背景下,日本海洋研究开发机构(JAMSTEC)和IODP-MI于2013年4月21-23日在日本东京联合召开了“Chikyu+10”国际研讨会。会议学术委员会由17位国际科学家组成(其中5位来自日本),学术委员会主席由澳洲塔斯曼尼亚大学Mike Coffin教授担任,同济大学汪品先院士也是学术委员会成员之一。来自22个国家的397位科学家齐聚东京,研讨新十年“地球号”的科学钻探计划,会议共收到“地球号”钻探建议的白皮书130余份。我国共有来自13家单位的22人参加了会议,中国IODP办公室资助了其中10位青年科学家和研究生参加会议。

Chikyu+10国际研讨会介绍

        会议首先回顾了过去十年“地球号”航次所取得的成果。已执行多个航次(IODP 314、315、316、319、322、332、333、338)的“NanTroSEIZE”计划是“地球号”最大的亮点,该计划以研究发震带机制为目标,自2007年以来已分阶段执行了8个航次,在南海海槽发震带区域钻探,创造了科学大洋钻探的多项纪录,该计划利用立管钻探技术已钻至海底以下2005米,下一步将继续加深,并在钻孔中安装观测设备进行长期监测。 “地球号”针对2011年日本东北大地震的快速钻探,也引起了科学家的重视。该航次在3.11大地震一年后重返震中区域,对地震带进行钻探,取得了断层带地应力、温度等一系列重要参数,对研究地震发生机制具有重要意义,航次部分成果已在Science杂志发表。此外,“地球号”执行的航次还有冲绳海槽深部生物圈,该航次在冲绳海槽的热液口实施钻探,获取热液喷口下生物圈的直接证据,并研究它的结构、功能已及对洋底微生物生态系统的影响。2011年执行的337航次则在日本下北岸外钻探始新统褐色煤层并取芯。航次的主要科学目标是研究深部煤层形成的地质、地球物理、生物地球化学以及地微生物学特征,特别是海底以下2200米煤层的深部微生物群落和地微生物学过程。

 

        随后会议邀请多位知名学者就今后十年“地球号”可能的钻探题目进行研讨,报告的题目涉及众多领域,甚至邀请了从事行星科学研究的科学家来做报告,期待能将大洋钻探与行星科学研究进行合作交叉。此外,“莫霍钻”的题目也广受科学家关注,科学大洋钻探本身即发端于“莫霍钻”计划,然而,几十年过去了这个梦想依然没有实现,尽管“地球号”钻探船拥有先进的钻探技术,但短时期内依然无法钻出地壳,除非找到洋壳相对较薄的海区,例如西南印度洋超慢速扩张洋脊,这有可能是“莫霍钻”突破区域之一。另外,很多科学家对活动断层钻探充满了兴趣,这对研究地震发生机制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两个潜在的钻探区域就是日本南海海槽和哥斯达黎加发震带。古海洋学和深部生物圈同样也是科学家们关注的热点。

 

        会议第二天开始进行分组讨论,根据会议收到建议书的学科,分成五个组进行讨论,主要有活动断层、洋壳与地幔、深海沉积、大陆形成和深部生物圈。各组科学家们根据科学上的准备情况、地球号的技术能力等多方面来讨论优先钻探的区域,并在第三天的会议上进行了报告,其中NanTroSEIZE计划和哥斯达黎加地震带被普遍认为应该作为“地球号”今后钻探应考虑的重点,对于地震发生机制的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社会意义。另外一个吸引眼球的就是“莫霍钻”,受到众多科学家的支持,如能实现将是几十年来科学大洋钻探的重大成就。此外,有关钻探白垩纪“温室”地球的建议也有很多科学家关注,有望成为大洋钻探的一个亮点。高分辨率的古环境研究也是科学家们关注的热点之一,圣塔芭芭拉盆地由于可能蕴藏油气资源,使用立管钻探船“地球号”可以保证钻探时的安全问题。同时,科学家们还建议打穿地中海的盐层,研究地中海的构造演化,完成DSDP未竟的任务。最终哪些钻探建议被采纳,将由新成立的“地球号”平台管理委员会来决定。

 

        这次会上一个突出的特点是日本科学家十分活跃,提出了很多钻探建议,会上发言的很多日本科学家都来自于JAMSTEC,并且都很年轻,显示日本近年来通过对深海研究的大幅度投入,培养了队伍,大量人才逐渐成长起来,这为日本在未来的大洋钻探中发挥主导作用打下了很好的基础。我国这次参加会议的人数不算少,但是提交的白皮书却非常少,不要说欧美,与日本的差距也非常大,与日本20年前的情况非常相似。中国如果想在10年乃至20年后的大洋钻探中发挥重要作用,必须要改变这种现状,国内的投入急待加强,吸引和引导科学家参与到IODP中来,才能够提出好的钻探建议书。将来如果造好了大洋钻探船,才能有优秀的科学家队伍利用好这样的先进设备。

 

                                                                                                                             中国IODP办公室 拓守廷